18款禁e黄用黄免费a尿道口多人玩_玖玖玖草有限公司_成品免费网站wm.入口在线看

2020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串讲资料揭秘

作者:nhjy发布时间:2021-03-04浏览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中的对象
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由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组成。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社会大背景。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方法:
能分辨比较不同的方法,识记过程,领会概念
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研究方法。
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包括查找目录索引、查找情报资料;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包括专题情报目录索引、专题情报内容摘要、专题情报研究综述。是以下几种研究方式的先导
2、调查研究。是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最常用)
在自然状态下,作为实验研究的准备。过程:
确定调查的课题—判断调查研究所属的类型—提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案,调查内容的设计方案,调查的手段和调查资料的统计方案—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的类型分为: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发展研究
3、经验总结。
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知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的类别:分为具体经验、一般经验和科学经验三个层次。
具体经验总结一般有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和教育体会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般教育经验总结以具体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
4、实验研究 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得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得一种研究方法。
过程:实验研究计划—〉按照计划由执教者实施实验、控制实验条件、观测实验效果—〉对通过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结果,分析后撰写报告。
适用对象是家长对子女和指导机构对家长。
实验研究的两种类型:一般采用单组实验和等组实验,不采用轮组实验。
5、质的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参与观察研究法
过程: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90年代质与量的研究并重,采用质与量的途径进行教育研究成为趋势。
6、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已解决实践中得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时间活动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得研究活动。适用对象也是家长和指导者,50年代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四种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EQ的基本内涵
丹尼尔· 高曼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一套基于EQ的解决办法.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 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力"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2] :
1.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理解他人情绪5.人际关系管理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一生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培养每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义上和充分的程度上发展自己的手段."以此为基础。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把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贯彻终生教育。
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社区)幼儿园指导是目前的主要渠道
3.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P19创建学习型家庭,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学习型家庭。时间的共享、共同的活动和情感的沟通是学习型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在非正式状态下,在没有压力并处于低权威下进行的。
第二章 家庭第一节 家庭概述
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
2、家庭的本质和特征
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
二、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血缘家庭:属于群婚制的最初阶段,按辈份来划分,凡属于同一辈份的男女均可以结为夫妻,即使是兄弟姐妹间的夫妻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的性交,这种同辈而婚的群婚制婚姻构成了人类最古老的家庭形态——血缘家庭。
2.普那路亚家庭:是一个氏族的男子与另一个女子结成配偶关系而产生的家庭形式。家庭一名男子可以与一群女子发生性关系,同样一名女子也可以与一群男子发生性关系,但它排除了兄弟姐妹的性关系。这种家庭成为“普那路亚家庭”。它也属于群婚制家庭,仍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家庭。
3.对偶家庭:对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是上的第三种形式,属个体婚姻制。是一个男子和一个
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的,相对一夫一妻家庭来讲,是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它是
普那路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式态。配偶关系不牢固但相对稳定。
4.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伴随私有制的出现。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
1.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2.孕育孩子阶段3.为人父母并养育孩子阶段4.孩子长大成人阶段5.老年阶段
第二节 家庭结构
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划分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家庭成员的分类和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成员的分类构成了家庭的类型结构,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家庭的规模结构。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
家庭结构的类型:就是家庭结构的整体模式,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夫妻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有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现在——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
a)核心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人口少,结构简单。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父母与子女互动机会多,更易建立亲子感情;缺陷是父母工作压力大,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完全承担了教养孩子的重大责任,一旦教育失误,引发严重后果。
b)主干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的特点是代际关系比较复杂,人口也相对于核心家庭较多,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等。有利的影响: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及照顾、抚育孩子时间、精力的不足。两代人可以取长补短;不利的影响:不同代际在家庭教育时出现矛盾,削弱家庭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c)残缺家庭(特点)残缺家庭包括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有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一方责任更加重大,而且经济上有困难。
d)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是指(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影响亲子关系,教育能力差。
e)联合家庭(特点)联合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家庭成员比较多,规模比较大,除了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之外还有连襟关系、妯娌关系叔侄关系、表(堂)兄妹关系等等。关系复杂,矛盾多,相互之间自由度较低。
三、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有两个很明显的走向——小型化趋势、核心化趋势。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家庭发展也是螺旋式地向前迈进,总发展趋势是小型化、核心化。
第三节: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指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家庭关系的特点: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2、家庭关系是最为持久、稳定3、家庭关系具有连续性和承先启后性。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二、家庭关系的类别:(一)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第一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关系;(二)亲子女关系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自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不可选择的,永久的,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三)祖孙关系(四)婆媳关系
三、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
家庭内部因素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2.家庭中的代际情况:代际层次越多,关系越复杂
3.家庭的传统及背景:对家庭关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1、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家庭关系2、法律和道德风俗3、宗教
各个因素交互作用,整体把握发展趋势
四、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
1)家庭关系从数量上说趋于简单化;2)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说趋于减弱,人们与社会群体联系反而加强。
第四节家庭的功能
一、家庭功能概念家庭功能又称为家庭职能,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家庭功能的类别:
(一)固有功能 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二)历史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物质生产功能(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减弱,但是不会消失)、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和政治功能(属于家庭附加功能)等。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有三大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法律(是社会制度的集中体现)、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和宗教。
四、家庭功能的变化
1、生育功能退化(使得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重视了)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会长期存在)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4、教育功能分化(家庭教育体现在全面发展上,而学校承担了知识技能的传授)
5、赡养功能的弱化(不会消失)
五、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
在家庭中传授生产技能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处事能力的培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三章   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要地位。
2、家庭教育的性质::是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属性。
1. 家庭教育是非正规教育2. 家庭教育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3. 家庭教育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教育
3、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 教育内容包罗万象: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孩子
2. 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 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没有评估考核,是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来传递的
3.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因素诸多且相互交叉,并受自然条件约束,不可人为选择
四、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奠基作用。
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直接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家庭的环境布置、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小生活在好学的环境里的孩子求知欲就较高,把书当成好朋友。和睦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尊老爱幼;相反,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不好的样子会在孩子成长的心灵上打下烙印。
三、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
(北宋思想家颜之推主张从胎教抓起。
家庭教育更应提倡家长以身作则,成人的一举一动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这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复杂的,并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孩子
第二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遗传、环境与教育。父母的遗传素质是子女发展的物质前提,在遗传不变的情况下,环境与教育就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62页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一贯性都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而且更具实用性;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列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应地配合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情况,制定同步教育的方法措施,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
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给出具体指导,
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只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与学校共同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以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1.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3.热心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
社会教育化和教育社会化根本改变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脱节,而社会不承担教育责任的状况,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社区是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
“孟母三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每个社区都有特定的风格风尚,人们长久居住会受到它的感染,行为方式也会趋于相同。
传媒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从正面来讲,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使人们的知识面更广,使家长学到科学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负面来说,它带来的不正确信息对于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儿童来说极其危险,长时间与电脑、电视为伴更减少了亲子交流,损害孩子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一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教育的过程中。
终身教育的发展背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为了使自己的能力日趋完善,为了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终身学习是唯一途径。第三,信息爆炸使人们认为终身学习是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问题的重要手段。终生教育思想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
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家庭成员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二、学习社会背景:未来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建立学习社会标志着终生教育的推进;学习社会强调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生教育、学习社会的建立是多元化、多样化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所以要充分发掘利用,建立学习型家庭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三、学习型家庭的提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系统思想、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
学习型家庭的概念:学习型家庭是以终生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它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期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也是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家人进行共同的学习分享与活动。是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理想图景、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学习型家庭的表现特征:
a) 家庭成员有终生学习的理念b) 要有自主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c) 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更要有一种爱学习的家庭氛围d) 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第四章 家长与子女
第一节 父母的职责
一、父母亲的职责1、父母亲的角色2、父母亲的作用
i.: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ii.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
(1).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了他(她)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2.)孩子喜欢模仿,(3)而且可塑性很大,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2、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1.身体素质。为人父母者有一个健康得身体是非常重要的。2.道德品行。称职的父母必须有相当的道德水准和是非判断能力,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孩子3.观念意识。父母应该有正确的儿童观,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有一个正确对认识,民主、平等的对待孩子。4.文化修养。称职的父母必须要有文化修养,能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知识5.人生态度。称职的父母会有意识得努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生活工作;奋发向上不短的挑战自我,不断爆发出生命的火花。
二、父母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
1、父亲:应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了解子女、能理智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地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2、母亲:的作用更主要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好孩子。
第二节 祖辈的职责
一、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
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隔代家庭、主干家庭、(监护人家庭、)留守家庭等。
祖辈家长的作用:
a) 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b) 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经验方面的不足;
c) 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传输下去;
二、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
a)首先同父母的教育相比有他们自身的特点,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不同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们自身心特点不同于年轻父母—他们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爱”,他们的文化知识、外界信息、身体状况等较为欠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配合、弥补的地位。
b)其次,他们有自己的优势
I. 体现在有充足的时间与孙辈进行互动接触,特殊的权威性ii. 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们教育孩子往往能动之以情,耐心细致;
iii. 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即“家风”,祖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能给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c)第三存在着局限:祖辈家长教育条件不平衡,差距较大,不是所有的祖辈家长都能给孙辈必要的正确教育;相对封闭,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节奏。
第三节子女的职责
一、子女的地位:子女的地位(独生子女)处在高关爱、高期望的家庭核心地位;
二、子女的职责及权力:子女角色的职责应该体现在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上,并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法律上具有与成年人同等的权力。
三、子女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1)子女对家长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反向社会化;2)赡养老人。
第四节 亲子关系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
1、亲子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家庭关系的特点、性质在亲子关系上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2、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3、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亲子关系的动态发展,亲子关系是亲子互动的结果,是亲子互动发展的心理背景。亲子互动与亲子关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良性互动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但非自然生成还需共同努力。良性互动的表现特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对方之间有一种责任感;彼此亲和、真诚地欣赏对方。亲子关系也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4、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父母自身的因素,有子女方面的因素,也有环境方面的因素。
a) 父母自身的因素:父母自身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教育观)、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等。(1)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生育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2)父母的文化程度影响亲子关系(3)夫妻关系影响亲子关系(4)父母的性格特征影响亲子关系
b) 子女方面的因素:他们的价值观念、品德行为、文化修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渐渐增大
c)环境因素;指传统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子关系)和时代风尚(社会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家庭中)
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的概念和类别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观念影响行为,在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中,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
1.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观念:是人对外部事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
教育观念:是人对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
教育观念的核心问题是追求教育的功效及对教育功效的评价的标准问题;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
2.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类别(领会)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 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儿童观的四个基本特点:
a) 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照顾
b)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
c) 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当信任和培养他
d) 孩子与孩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
1989年,联大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充分尊重了儿童自身权益,代表了当代儿童观的最高水平。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基于对儿童发展对认知形成的对儿童教育养育的理解及家长角色与职能的看法。它直接支配者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行为及方式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做为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1.儿童是独立的个体2.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3.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做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不同的儿童观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传统儿童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小大人,“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认为幼小不成器,长大难成才,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培养
现代儿童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看到子女迅速成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幼稚面,从而满足孩子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各种合理需求,着眼于眼前启发诱导,培养独立自主
二、不同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观主要反映在家庭教育目标上,还表现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态度及教育方法上。
传统教育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现为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现代教育观所具有的教育行为:对子女讲民主平等的思想,引导孩子追求真理,启发智慧p115
三、.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家长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
期望过高、过低所具有的教育行为:期望过高—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有无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脱离实际的只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要求。期望过低—对孩子很少提出教育要求,溺爱,盲目称赞,过度保护,过分迁就
恰当的期望所具有的教育行为:表现为信任的态度,较为切合孩子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一、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辈分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祖辈参与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家教的传统。
祖辈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心理状态:
1)慈幼心理(传统公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义务心理(职责感)3)补偿心理(歉疚而渴望在孙辈身上补偿)
4)享福心理(天伦之乐)5)返童心理(精神满足和刺激)
祖辈家长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感情多于理智,延长了孩子的的“童化心理”
延缓自立自主精神的树立和“老成”心智的养成;保守封闭,过多的迁就与宽容;限制多于引导的“看管方式”
父辈家长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的特点: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易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比较理智,把培养孩子成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三、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含义及类型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的含义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初的一种行为倾向,他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以上两种定义的不同在于,教养的对象不同&学前儿童的教养方式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养。
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
(一)以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因素)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1,以接受——拒绝(关爱)和支配——服从(家长发起的对孩子的要求)两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美国学者西蒙兹(P.M.Symonds,20世纪40年代)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原点(O点)代表了最理想的教养方式
2,以接受---拒绝(关爱)和限制---允许(孩子发起的对家长的要求,家长的反应)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心理学家施艾弗二个向度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
3,以接纳---拒绝(关爱)和要求与控制---宽容(权威)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马丁(Martin,1983)和麦考伯(McCoy,1983)
(二)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认为,由于家长的人格不同,家长在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也有重大区别。
I. 专制型 ii. 溺爱型 iii. 放任型 iv. 民主型: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森重敏认为母亲的育儿态度与幼儿个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四种类型:
第一,“细微的干预”型教育态度的母亲,其性格一般带有阴郁性,易变性和神经质的倾向,同时还往往过于沉缅于冥思、反省。
第二,“垂直的亲爱”型教育态度的母亲,由于其阴郁性的倾向一般很少,其易变性和主观性的倾向(空想、敏感、不能客观地待人处事)也很少,而其适应性的倾向较强。
第三,“情动”型教育态度的母亲,由于其感情表现强烈,心情浮躁,情绪很不稳定,或喜或忧,
第四,“水平的亲和”型育儿态度,由于母亲对孩子的亲爱不是自上而下的“垂直”型关系,而是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处于平等地位的亲和关系,所以具有这种亲和态度的母亲是孩子十分喜欢的。
(三)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 rind1、控制(奖励和强化)权威型父母,得分最高2、成熟的要求,专制型父母3、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性(通过说理让孩子服从,征求孩子的意见等)不负责任的父母4、父母的教养(爱儿童、同情儿童、对儿童的成就表示高兴和赞许)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我们采用Symonds、Schaefer、Martin和McCoy等学者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类型:1,民主权威型2,绝对权威型3,娇惯溺爱型4,忽视冷漠型
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与家长教育行为,幼儿发展三者间的关系: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持下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表现为一定的教养行为,最终作用于幼儿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5)
★民主权威型的家长,他们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由与独立,接纳孩子的行为,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独立乐观、态度友好。
二.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7)
★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多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妥之处就严加惩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差,自我依赖程度低,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表现为他们既依赖、顺从别人,又常常对别人反抗、凶残(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强、反抗性强、情绪不稳定等)。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有最大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幼儿智力发展。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39)
★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度很高,对孩子较多关爱,较少限制,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又往往对孩子有求必应;这样的幼儿依赖性强、骄纵、神经质、缺乏独立性、懒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任性、为所欲为,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一系列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是最差的一种教养方式。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p140)
★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很少关爱,较少限制,不闻不问,接触机会少,彼此不了解,产生代沟和分歧;这样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富有攻击性,对人冷酷,自我控制力很差,但创造力强。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一.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夫妻关系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p143)
父母作为主要抚养者,当夫妻之间冲突频繁时,母亲消极情绪增多,影响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和其与子女的交往;
这样的父母很可能缺乏沟通技巧,并仍以此方式对待子女,导致不适当的教养方式;
孩子观察冲突会产生抱怨和逆反,增加母亲教育上的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p144)
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家庭,越容易采用溺爱型、否定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教育方式。
陶沙等同志对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职业使个体形成不同年的观念与行为体系,从而影响个体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而母亲的职业还可能作为中介反映母亲受教育的程度;另外,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了母亲的职业选择,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其构建家庭的选择范围。所以,受教育程度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一)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6-148)
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态度——自信或自卑,特别是自卑。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第二个方面是孩子的情绪特征。
(二)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8)
3~6岁儿童教养方式因儿童年龄发生分化不明显,仅在惩罚和成就要求两个纬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三)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p149) 无明显差异;
第七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
父母的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庭教育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具备教育方面的知识—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合。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因此,家长必须把家庭教育知识与家庭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需努力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
★学前儿童家长还必须重视自己教育孩子的实践,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通过体会,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做为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教育能力有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和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
(一)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要了解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包括物质需要,身体状况,和精神需要。
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是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孩子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成功的需要。
了解的途径有: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日常生活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基本的途径。
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最重要途径);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通过幼儿园老师、同伴的评价
(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
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向。应注意以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参照无物,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要把孩子与同伴相比(分为不同年龄、同一年龄不同时期)
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
(1)评价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游戏规则法和故事难题法)考察孩子的社会性时要包括社会认知、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考察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时,可用游戏规则和故事难题法来进行(规则可变吗?自律还是他律?)
(2)评价幼儿的社会情感水平(可用投射测验法(又叫故事续讲法)、移情测验法来进行(会分辨不同的测验法)(推断内疚和责任心?有同情心吗?)
(3)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可用自然测验法(考察分享行为?)、情景测验法(预先设计好的情景中,能否谦让?)、等级评定法来进行(概括性等级评定)
(三)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 (父母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艺术)
1,委婉真诚。2,表达希望。3表达失望。4,表达异议等都注意表达艺术。
(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p162-163)首先要弄清情况、情节,分辨是非,做出恰当的判断,然后再着手去处理、解决。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影响
一、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具体细分为六个方面)
(一)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二)了解儿童交往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同伴交往)
(三)了解儿童被信任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P167)(四)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世界各国儿童都喜欢玩“沙”)(五)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它是孩子建立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
(六)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幼儿需求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表
具体六个方面 了解幼儿需求.能力强的父母 了解幼儿需求能力弱的父母
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 孩子安全感来源 安全感来自:家庭和睦 保护孩子,不当面吵架; 完全不顾孩子,争吵不休
安全感来自:同伴和团体的容纳和肯定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满足孩子获得同伴认同的需要; 阻止与同龄伙伴交往;
安全感来自:对自己的信心,自信心能够使孩子获得内心的稳定和安全感。 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提供机会; 不知道孩子具有自信心有利于获得安全感,疏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了解儿童交往需要的能力 深知孩子需要与伙伴交往,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彼此矛盾、协调关系等,为孩子顺利进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常陪孩子玩,但忽视孩子同其他伙伴的交往需要;造成孩子性格乖戾,内心单调,人际适应差。
了解儿童被信任需要的能力 在孩子顺利和成功、遭受失败和挫折时给与信任; 在孩子有退步、有起伏时收回对孩子的信任;
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 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需要,创造条件,鼓励创造; 爱子如命,却不知道满足孩子的创造的需要;
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 当儿童成功时,由衷的赞赏; 把成功看成目的,不能由衷赞赏
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 对孩子幼稚的动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耐心解答各类问题; 不以为然;不赞赏不支持;
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能力强的父母 能力弱的父母
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1)用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观点,纵向发展性评价;2)评价有依据;3)就事论事;4)客观、理智,不感情用事;5)对于孩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善于从自身找原因; 1)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观点,不能把握评价儿童发展的大方向;2)对孩子想当然评价;3)带上感情色彩;4)把教育成败归于外部因素,强调客观环境
三.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能力强的父母 能力弱的父母
协调亲子关系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1)注意保持亲子之间适当距离,让孩子有自己做主处理事情的自由,也从小培养孩子坚持性、责任心;2)有一些共同制定的约定和规定,大家都要做到,解决矛盾有矩可循 1)家庭关系没有相当的宽容
和松弛度;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没有讲道理的约定;
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能力强的父母 能力弱的父母
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第一步冷静分析问题;第二步选择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激动状态下处理和解决问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在片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判断;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
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2.忽视沟通,拒绝沟通3.轻信,胡猜
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
1.评价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2.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
3.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4.错误归因评价,归于外部因素,将孩子置于无能为力的境地
三.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
1.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松弛度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四.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
1.片面了解,掌握情况2.未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第八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化的人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和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教化、个人内化、个人和社会互动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二)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
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
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基础,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人的社会化。
(三)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们的看法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社会化过程是双向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前喻,并喻,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长辈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指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的概念内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概念)指家庭对所要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有两部分组成:(内涵)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身体素质做出规定,即指幼儿在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以形成某中预想的个性结构;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
家庭教育目的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另一个层次考虑每一方面发展(德智体美)的组合规律、最佳结构;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作用:控制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四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的任务与要求
(一)健康教育的任务
英国教育家洛克把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
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健康教育的要求:1,应关注孩子饮食的安全。2应关注孩子游玩的安全。3,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4,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
二、认知教育的任务要求
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接受智育方面的培养的生理基础已经具备了;
根据“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观念,对学前儿童的认知教育能有效地拓宽学前儿童的知识面,提高学前儿童智力水平;
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一)认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的关键期:2-6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丰富词汇的关键期,4岁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二)认知教育的要求: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1,应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2,理解语言的能力。3,运用语言的能力。4,识字的能力
三、品行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品行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
品德要求不高,但是今后具有高尚思想品质的基础;
(一)品行教育的任务(p195):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指导学前儿童品质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家长通过生活琐事来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规范。
品行教育的要求:培养孩子同情心/培养孩子合群性,与成人/孩子的交往,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主要表现/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审美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是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一)审美教育的任务: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二)审美教育的要求:1,应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2,应尊重孩子的艺术爱好3,应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p198)学前儿童幼小不适合正规教育;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的原则(p199-200)教育的要求适度主要体现在要求的目的性、可行性、渐进性和实效性上
三.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p201)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是有多块木板共同箍成的,缺哪块板都不行,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应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孩子个性充分发展。
四.教育要求一致和教育方法灵活相结合原则(202)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也要一致,但是方法需灵活。
第九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产前保健与胎教
一、产前营养,药物与化学物质
1、产前营养的意义:孕妇的营养有双重意义,既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p205-206)
2、产前营养的需要:热能、蛋白质(产后恢复,防止产后贫血)、碳水化合物(酮体症、糖尿病)、脂肪(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钙(佝偻病,孕妇骨质软化,妊娠高血压。)、铁(缺铁性贫血)、锌(胎儿畸形)、碘(促进胎儿生长)、脂溶性维生素(过量va会影响骨骼的正确发育,诱发畸胎)、水溶性维生素(叶酸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
3、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及化学物质:
尽量避免病毒感染; 避免药物滥用;避免嗜烟酗酒;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噪音及有害物质;
由于我国膳食的特点,孕妇缺钙的现象比较普遍,常在孕期5个月左右开始发生小腿抽搐,血钙降低。
胎儿畸形发生率的增加与妊娠期锌营养不良及血清锌浓度降低有关。
妇女受孕后3个月内是胚胎发育分化的关键期也成为孕妇敏感期。(p212-214)
二.孕妇情绪
(一)孕妇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二)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
1,夫妻关系不良2,孕妇与其母亲的关系不良3,担心体形变化4,性别期待和产程危险的压力5,家庭生活的压力
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素和孕妇自身的认识因素。
三.胎教的内容
胎教是指妊娠期间,在外环境上,母亲自身的精神情绪上对胎儿生长发育施加影响,试图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促进胎儿身体与智力方面的良好发育。
胎教的内容,概括的讲就是音乐,言语和胎儿体操。
(一)音乐(p217-218)胎儿听觉器官发育是在胎龄为26周(6个半月)时发育成的,因此,音乐胎教从此时开始。
二)言语:胎教语言材料可采用录音盒带(著名影视演员的诗歌朗诵盒带均是佳品),也可由孕妇或父亲朗读(这是最好的方式)。
(三)胎儿体操:胎儿7周时就开始在母腹中活动,四个月时,孕妇能感觉到胎动。
第二节 乳婴儿的家庭教育内容
一、身体的适应
二、自制行为的发展:一岁半以前的自制行为主要有吃,睡和基本的动作技巧。
(一)对乳婴儿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根据乳婴儿发展的顺序与卫生原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辅导:1,年龄较小的乳婴儿宜单独进餐。2,鼓励婴幼儿自己进食。3,养成婴幼儿在固定位置进餐的习惯
(二)睡(三)基本的动作技能 心理学家大多认为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三、基本信任感的建立
著名个性理论家埃里克森认为,乳婴儿期最重要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建立信任感的基础来自养育者的爱护和关怀以及身体上的细心照料。
四、自我认识得发展
埃里克森指出,幼儿到了二三岁就会出现一种日益明显的倾向,即经常表现出探索行为,在探索过程中自尊心迅速高涨,幼儿迫切的要表现自己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次心理断乳期第226页。在三岁以前,父母对乳婴儿表现的探索行为和自主行为应给与满足和肯定,把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地方改善一下,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也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五.言语的刺激 乳婴儿的语言学习只能在与成人的交谈中得以发展。
言语刺激的方式:1,多与乳婴儿交谈2,开展早期阅读教育
乳婴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1-3岁乳婴儿学习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乳婴儿掌握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岁时以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第三节 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内容
一、发现个人能力的途径和必要性:需要实际切身的体验才能认识世界;幼儿期对于事物的判断常是二分法,不是全对,就是全错,皮亚杰称此为“对立的道德观”。父母们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了解凡人都会犯错,而且人可以在错误中学习。孩子需要从经验中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极限。如果父母们能教孩子明白这些限制和范围,就容易建立行为规范,子女也就会有成就感,逐步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立常规,对个人行为负责 家庭教育应以培养儿童的基本习惯为主要工作。
“常规”培养遵循的法则:1,不可有例外2,适宜的环境3,赏惩应慎重应用4,反复练习5,使儿童发生兴趣的愉快。
学习做家务时培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方法。
三.区分社会角色,学习与人相处。与家人互动,在兄妹间学习性别角色,在游戏中显示社会角色观念,在亲子交往中感受如何与人相处。
第十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念:
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长为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措施。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受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其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传统的家庭教育观是封闭式教育,多采用禁止、限制和惩罚的教育方法;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则是开放式教育,它所培养的是具有主体性、自觉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个体健全发展的人才,因而在教育方法上强调给与子女自主权利,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概括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民主权威型2,绝对权威型3,娇惯溺爱型4,忽视冷漠型
民主权威型的家长,多采用榜样示范、正面说理、表扬鼓励为主与恰当的批评惩罚相结合;
绝对权威型家长,多采用强制压服、训斥打骂和禁止、管束;
娇惯溺爱型家长,多为无原则的赞许肯定,或以慈爱的形式出现的限制;
忽视冷漠型家长,多采用毫无控制的自然后果法。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对象,作用
对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边活动,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父母选择、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收者”“生效者”、,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作用:顺利进行家庭教育,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效果,决定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实现。P237
第二节 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
管教是达成有利于合作的情境的艺术。学前儿童表现出的行为有两大类,一类为期望行为,一类为非期望行为:
一、非期望行为发生原因
非期望行为: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出现行为偏差。
出现非期望行为的原因:a)来自孩子本身的原因1、身体不适,较难控制情绪2、不知什么是对的行为3、觉得父母不注意他,不爱他,想得到父母注意4、自信心受挫,自暴自弃;b)来自父母方面的原因1、期望太高,超出孩子的年龄和能力2、常是反面指示,强调“不该如何”,却忘记教他“该如何”3、执行规范时,朝令夕改。
因此,父母在管教孩子时,不妨先提醒自己:
1、孩子行为不佳一定有其原因2、不要期望孩子行为像大人一样3、如果孩子因缺乏自信心而行为不佳,要鼓励他4、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强化管教孩子5、就事论事,改变其行为,而不能攻击孩子人格。
二.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239-240)
(一)理智性原则:要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动机。首先要能倾听孩子口语和非口语表达,其次,父母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必须冷静地检查,发现问题所在。
(二)渐进性原则:循序渐进影响孩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简单明了,便于孩子理解和执行。
(三)适切性原则: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必须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的。
三、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地思想行为品德以及典型人物的优良道德风范去感染,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喜欢模仿,更顺利接受直观事例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教育,所以在幼儿阶段大量运用榜样是比较适用和有成效的;
(二)正面说理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期望行为的方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
原因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事事亲历,提高能力和认识就离不开说教,原因二无论哪一种管教方法都需要结合正面说理,原因三正面说理可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促进其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三)暗示提醒法:是父母用含蓄,间接,简化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实施影响,并能迅速产生效能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如何做、或防止孩子出现某种错误、过失,不是直接去说教,而是给孩子一个“信号”,孩子就能迅速觉察、心神领会,这个“信号”就是暗示提醒。充分体现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尊重,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密切亲子关系。
(四)批评惩罚法:是父母对幼儿不良的观点,行为做出否定评价,以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一种家庭教育方法。因为否定孩子的不良思想、行为可以引起幼儿的内疚感等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会用意志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采用批评惩罚法时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孩子的个性等身心发展特点2.要注意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3.批评惩罚要讲究方式和时机  
批评惩罚法是一种“反强化”的教育方法,应慎重应用,不能滥用,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自然后果法:就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让孩子亲子体验由于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正确运用自然后果法给与的这个惩罚是孩子本人能够明白的,惩罚的公正性不容置疑,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管教的策略
一.行为改变技术
(一)含义:指可以操作增强物来影响并改变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行为改变技术则是根据史金纳的理论而来,他将行为分为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二)关键点:后果对行为有增强作用。
复杂的行为可分为几个步骤养成:
I. 行为塑造法:将一项行为细分为许多细小的动作,逐步增强,以达成行为的终点。ii.刺激的逐步消退:为了帮助孩子某个行为的发生,父母亲可以用一些引发的刺激,然后渐渐减少,最后由孩子自己完成整个行为反应。
二.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推可思)
(一)含义:指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之上的。
(二)关键点:推可思(Rudolph  Deicers是个体心理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促使美国建立了大量的儿童指导中心。根据临床观察,他确定了儿童问题行为要达到的四个目的p250。这些概念成为大多数父母和家庭教育方案的核心内容。最著名的著作有《儿童:挑战》《逻辑后果》《课堂中的心理学》)。
孩子非期望行为的四个目的:引起注意/争夺权力/报复泄愤/表现无能为力,自暴自弃;p250
民主的儿童训练的一套策略,主要包含6点:
I. 行为都是有原因和目的的,不是无由来的ii. 必须从社会环境中去了解行为iii. 由不良行为的目的,可以说明其行动
iv. 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必须了解他对那事件的解释V. 归属与某个社会团体是每个人的社会需要
vi. 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计划,以引导其行为,即使这个计划的决定是基于错误的解释。
三.沟通的策略(吉诺特)
c)沟通的策略,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子女之所以有非期望行为,不是因为父母的态度或人格问题,而是因为父母缺乏经验及知识,不会和孩子沟通。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吉诺特认为沟通策略的关键点:
I. 沟通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合技巧上的,ii. 批评和赞扬都要对事不对人;iii对付冲突和压力时,父母有权对孩子表示生气,但是不能攻击人格;. iv. 威胁、贿赂、讽刺都应该避免;v.蹲下或坐下同孩子沟通;vi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有选择的机会;vii..让孩子明白的合理限制管教;viii..口头沟通比体罚效果好;
四.父母效能训练(高顿Thomas Gordon)
(一)含义
高顿为了教父母如何有效的教养子女所提供的训练课程而提出来的。主要针对父母沟通技巧和解决亲子间的冲突。
父母效能训练的技巧有两个核心:1.父母主动的倾听2.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解决问题
高顿的策略比较特别的是承认孩子的行为对父母的行为的影响,而且教孩子如何认清父母的权利和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教父母用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过度使用权利伤害孩子的自我概念。6个步骤—1认清并说明冲突2找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3评价这些解决方法4决定对双方都最好的方法5实施此方法6评价此方法的结果。
五.沟通分析(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主要是用来了解人际关系的,最近几年,这一理论才被用来改善亲子关系(Thomas Harris)。沟通分析理论提供了一套方法,让人们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以改善沟通。“成人”“儿童”“父母”是沟通分析理论中三种主要的人格状态。
一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感觉称为生活的基本态度,在人际沟通中有四种基本态度:1.我好---你也好:是最健康的生活态度2.我不好------你好:是沮丧的生活态度3.我好---你不好:挑剔的生活态度4.我不好---你也不好:破碎的生活态度
交流方式有三种基本规则,互补交流,交叉交流,双重交流
关键点:最有效的沟通是平行沟通。
以上管教策略是应用行为科学的代表,他们有共同点:1.减少父母的权力2.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3.强调关爱与照顾4.了解子女的行为
以上各策略的共同点:
减少父母的权力;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强调关爱与照顾;了解子女的行为。
第十一章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第一节学期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
一、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缘由
幼儿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环境中成长的。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第一位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大型学前项目研究证实,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超过幼儿园。
三大环境因素对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影响超过教养机构。
我们不能把幼儿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幼儿园教育了,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幼托机构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替代的。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然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目前问题很多,需要外部进行指导。
二、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
1、家庭教育指导是社会和儿童教养机构根据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向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因素,主要以家长为对象的一种成人教育,又是一种业余教育,向家长提供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家庭教育指导又带有师范教育的性质。家庭教育指导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指导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为根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部分。
2、领会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
成人教育性质—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学前儿童家长
业余教育性质—利用公假参加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没有法规方面的承认
师范教育性质—是教家长如何当孩子教师的教育
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人(祖)父母后学习如何当(祖)父母的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最终会带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变化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托幼教养机构的指导。社区的指导,企事业机关的指导,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任务、原则与对象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家庭教育指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家长的素质。
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
对家长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是:1、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教养态度,培养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2、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包括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对待子女的行为、表现,对子女实施适当的主动教育;3、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包括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幼儿园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指导对象、以家庭教育为只要内容的指导活动,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
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的是:①通过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办学情况、需求和困难,取得家长在经费、设备条件上的支持,请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部分工作,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服务。②通过向家长介绍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以及幼儿在园表现,要求家长在家对孩子的教育与幼儿园“同步”、“一致”,配合幼儿园教育,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③向家长介绍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
(一)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通过指导,促使家长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条件,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妇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指导家长提高养育水平。通过指导,提高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至2010年达85%以上。向家长倡导科学喂养,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母乳喂养,提高儿童营养水平;从整体上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三)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指导,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养态度、增强教育能力,改进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
(四)指导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教育。
(五)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通过向家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等法律法规和《儿童权利公约》,提高法制意识,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
一)家长与子女: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教育的指导对象应既包括家长又包括子女,对学生进行如何认识和理解家长,如何对待家长,如何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如何影响家长也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学前儿童对家长的认识、态度、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以及学前儿童如何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如何影响家长的,这些正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的薄弱环节。
(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 •从儿童的年龄可对家长进行分类:
(1)新婚夫妇:(2)孕妇与她们的先生:(3)0-3岁婴幼儿的家长:(4)3-6岁幼儿的家长:3~6岁幼儿的家长是我国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指导,对孕妇和她们丈夫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新婚夫妇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不同身份的家长:1、父母亲:2、祖辈3、非亲监护人:包括学前儿童的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孩子无血缘关系的监护人及教育保姆。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原则,是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指导者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家庭教育指导规律的反映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它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包括:双向互动原则、家长主体原则、共同提高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一)双向互动原则。
与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样,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是指导者与家长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指导者的指导观念影响着指导者的指导态度,指导者的指导观念、指导态度和同样是在长期指导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能力影响着指导者的指导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对指导者的认识影响着家长对指导者的态度,家长的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家长接受指导的行为。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指导者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发生在指导者的指导行为与家长的接受指导的行为的层面上。这一互动的结果,既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同时又改变着家长对指导者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还改变着指导者的指导观念、指导态度和指导行为。由于家庭教育指导往往采用集体性指导活动的形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个过程还包括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指导者要读懂家长这本书,指导者要向家长学习,家长之间要自我教育。
(二)家长主体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家长不同于未成年的未成年人。现代家长的学历层次、教育观念、活动的参与性与过去相比较有较大的变化。许多指导机构发现,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已经超出指导者的指导范围。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家长不是教育对象,实际上也不是指导对象,而应该是服务对象。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应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共同成长原则
共同成長,是指在家庭教育指导的整个过程中,随着指导工作的推进,使参与其中的組织管理者、指导者、家长和未成年人四类对象都得到发展並一起成长。
都要成长。由出生到成人,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成长;个体在成人、工作、结婚、生孩子后,仍有一个学习担负社会角色的继续成长的过程;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的每一成员为与之适应都在不断更新、调整、改造自己。人人都需要成长。
(四)分类指导原则
指导对象存在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对象本身的特点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不同,对指导的需求也不同。对不同类别的对象应该进行不同的指导。
指导对象的类别可分为家长与子女;可以从子女的年龄段,分为新婚夫妇、孕妇和她们的先生、0-3岁婴幼儿家长、3-6岁幼儿家长;从家长的身份,可分为父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非血缘法定监护人、教育保姆等。此外,由于家长本身的某一特点不同,可分为高学历家长、高龄父母、个体户家长等;由于家庭具有某一特点不同,可分为独生子女家长、单亲家长、贫困家庭家长、外来流动人口家长等;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一特点不同,可分为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型家长、教养态度上的权威型家长、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粗暴型家长、教育能力上教育无能型家长等。
(五)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的要求、采取适宜的措施,获得实际的效果。
不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我国的国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家长的特点不同、指导者的水平不同、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也应该不同。“九五”期间,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导部门曾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三片,分两步走”,确定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六)整体性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儿童的成长是在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实现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具有多种渠道。要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儿童发展的合力实施的整体性,坚持学校、社区、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整合性。
对未成年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点是有不同侧重的,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之间又是连续的。对孕妇、0-3岁婴幼儿家长和3-6岁幼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同样,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指导也是连续的。需要以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对他们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要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要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服务。
实践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要有实效、上水平,必须得到理论的指导。理论的联系实际。
第三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指导内容的要求
1、家庭指导内容体现时代性。
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体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新起点和新特点,反映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向家长宣传素质教育的思想,宣传现代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讲授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体差异等。
2、家庭教育指导层次具有阶段性。
棍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对新婚夫妇要加强优生优育和合格父母职责的指导;对孕妇要加强孕期自我保健、自我监护和母婴安全保健指导;对0~3岁婴幼儿家长要加强亲子教育,提倡科学育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的指导;对3~6岁幼儿家长要加强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合群和行为习惯的指导;对6~12岁小学生家长要加强对孩子适应学习环境、基础道德养成教育和自理能力培养的指导;对12~18岁中学生家长要加强对孩子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的指导,以及加强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的指导。 
3、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
二、指导内容的的类别:
a)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其中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包括幼托教育机构的性质、任务、内容与要求,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家庭教育本身的规律与方法等。
b)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相关年龄段的儿童家庭教育容易发生的问题,即包括由于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也包括该年龄段的家长本身在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教育行为容易出现的问题。年龄段划分(1)新婚夫妇:(2)孕妇与她们的先生:(3)0-3岁婴幼儿的家长:(4)3-6岁幼儿的家长:
c) 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
三、指导内容的分年龄 要求
a)对新婚夫妇的指导内容:了解父母角色的挑战,在心理上对孩子出生后所带来的冲击有所准备,是对新婚夫妇进行的属于亲职的“职前教育”。
b)对孕妇及其丈夫的指导内容:让孕妇及其丈夫了解怀孕期影响新生儿健康的各种因素。
c)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内容
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的阶段和发展程序进行指导 向家长介绍婴幼儿时期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程序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养任务,便于家长判断子女的发展阶段、明确发展近景,理解子女表现,处理好有关问题,促进儿童有序发展。
围绕该时期家庭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应性指导 指导家长适应新生命的出现给家庭带来的变化1.居室安排调整 2.家庭经济支出调整 3.夫妇双方责任和义务调整 4.对孩子的养育经常进行沟通 5.其它需要指导问题
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和教养重点进行指导 1.身体的适应 2.行为的自制 3.基本信任感的建立 4.认识自我
d)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的指导内容
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的重点进行指导:
1、 “发展活泼主动”的需要==〉指导父母正确的引导;
2、“发展自我认识”的需要==〉指导父亲参与正确的安全教育—与母亲分离和探索环境的机会;
3、“学习自身控制”的需要==〉指导家长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大小肌肉,学会控制大小便;
4、发展沟通技巧”的需要=〉指导家长认识沟通对儿童发展的重要,认识到与父母家人和他人的沟通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手段;
5、“学习表达及控制情绪”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情绪特点、培养其情绪的控制力和表达方式;
e)对3岁~6岁幼儿家长指导的内容
围绕该时期儿童发展与教养的重点进行指导 1.根据“发展个人能力”的需要,指导家长理解幼儿好动、拆卸物品、探求外界的特点并鼓励幼儿亲身实践
2.根据生活自理、发展责任心的需要,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教育。
3.根据学习社会角色和与他人相处的需要,指导家长重视自身的表现和与子女互动的影响。
围绕该时期家庭的变化进行指导 1.指导家长为满足孩子的活动需要,扩充孩子的活动空间和游戏设备。
2.指导家长考虑应对意外事件、健康安全方面的支出,上幼儿园后的额外开销做好准备。
3.指导家长安排好时间保证有时间精力投入与孩子的互动中去。
4.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孩子初步掌握的语言工具,建立和维持有效沟通,增强信任,密切关系。
5.指导家长维持和亲朋好友良好的关系,扩大孩子的生活圈,平衡父母的角色。
6.指导家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让孩子扩大交往范围,获取多方面知识和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一、概念
二、指导形式的要求: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应改变单一性,提倡多样性;改变封闭式,提倡开放式;改变灌输型,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a)指导形式的多样性:*同一种指导形式在不同情况下应具有不同的变式,*围绕同一主题,可采用多种指导形式配合进行。
b)指导形式的开放式 *幼儿园的园内教育教学活动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组织的幼儿社会活动请家长参与 *幼儿园对家长的指导活动与社区结合
c)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要贴近家庭生活的实际,适应不同家长的特点和要求,解除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倾向。
常用的指导形式有个别指导、集体性指导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等三类。
三、个别指导的形式是指个别指导者与个别家长之间通过对话、书信、电子邮件等手段,围绕着儿童成长的问题进行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个别指导形式包括:访问家庭、在园接待、个别咨询、电话联系、信件来往、家校联系册和电子信箱等;
具体形式:1、园内交谈(常用有效形式,但是意见交换无法深入)2、书信来往(比较谨慎,双方都需要一定阅读和理解能力)、3、电话联系(更简捷,但使用不够普及)4、《家园联系册》的使用(是总结、研究的现成材料,要求家长有一定的书面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和家长必须长期坚持使用)、5、家庭访问(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效果打下基础,家庭访问耗时较多)6、专家咨询(弥补其他形式的不足)。
四、集体性指导的形式
集体指导活动是指同类家长共同的问题或需要,有指导教师组织的、家长集体参加的一种指导形式,集体性指导形式包括:家长会、讲座与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教育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
a) 指导对象面广量大,指导效率高
b)集体性指导活动为指导者和家长在活动的动态过程中更全面的了解对方、自己和孩子提供了条件
c)同时,帮助指导者和家长以集体为背景了解自己和孩子在总体的相对地位,有利于做出客观
评价。具体包括;家长会、专题讲座、教育开放活动、亲子活动、家长辨析会
*亲子活动一般是指幼儿园、托儿所、社区、工会或其他指导机构组织的,请学前儿童家长带其子女来教养机构或准备好的其他指定的一种集体性的指导活动。
*在指导单位组织的“亲子活动”中,亲子间的关系与家庭内亲子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亲子活动中的父母与子女有着共同的行动目标,并在同龄伙伴间带有一定的竞争性。需要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合作。这种活动对克服目前亲子关系中容易出现的子女任信、依赖父母和父母包办代替等不正常现象,形成正常的亲子关系是有利的。
“亲子活动”活动中亲子间新型关系的体验和由此带来的良好效果,将促使父母和子女去重新思考在未来的亲子关系中应该采取什么新的准则。
五、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与提供:所谓“提供学习用的文字音像资料”是指根据指导的需要,向家长介绍、推荐、提供有关家庭教育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以及指导家长阅读、观看和收听这些资料的一种间接知道的形式。这类文字音像资料包括“墙报板报专栏”“家庭教育小报”“家庭教育专业报刊”“家庭教育录像”“家庭教育的广播、电影、电视”“家庭教育普及读物”和“网站查询”等。
六、指导形式的选择与发展
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改革方向:预计今后从总体上看,个体指导的形式将增多,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提供将增多,而集体性指导中的某些形式将有所减少。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家庭教育专业报刊杂志,自编小报,墙报与黑板报和电影、电视、广播、自摄录像、网络查询等大众传媒的宣传普及指导作用。指导者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指导对象、指导内容和自身的特点,选择有效的形式进行指导。
积极总结和推广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上海特点的有效指导形式。指导者单位应支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
第五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与管理
指导者队伍:家庭教育指导者是指单位负责直接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人员。指导者的素质,态度和指导行为直接影响着指导的实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是保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效开展得保证。
二、重视指导者的基本素质,扩充指导队伍,提高指导者的指导水平是指导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1)指导者的素质要求:从能力上讲有…的引导能力,…的指导能力,…的学习能力,…的适应能力;从态度上讲,具有“儿童优先”“服务家长”的服务意识,对指导工作认真负责,能主动开展工作。(2)指导者的来源:基本来源有三类:指导单位本身的工作人员、社会志愿人员、指导单位的指导对象中有专长、有经验的家长等。从发展的方向看,社区将成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得主要渠道。培养专职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工作者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趋势,建设社区内家庭教育指导的志愿人员队伍并挺高他们的指导素养是提高社区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
(3)指导者的培训: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内容应该为提高指导者的实际能力服务,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可以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手段、政策法律文件、经验动态趋势等+应以实践中提高水平为基本通用的方式。指导者的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
三、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家长学校,亲子学苑(针对0~3岁的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咨询站(街道、乡镇),家庭教育网站等都是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形式。
家长学校是由社会教育机构和团体组织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向儿童家长介绍家庭教育得有关知识和方法,指导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重视在子女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处理建议,对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咨询的一种家庭教育得组织形式。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家长学校(由全国妇联和教育部共同牵头,正在发挥很好作用)
四、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评价:1,家长的投入情况2,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是否变化3,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是否改善4,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否变化
五、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研究: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组织基层指导单位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经验,引导基层单位开展课题研究,指导筹建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和组织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研讨活动是三项重要工作。
一、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答:(理论回答)家长充分利用家庭优势和社区资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前儿童施以多种影响,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增强体质,激发认知爱好,提高认知能力,把握社会行为规范,塑造良好个性品质,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结合自己的实际)
二、结合社会现状,谈谈实施学前教育儿童家庭教育中健康教育、认知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前儿童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留意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前儿童认知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激发学前儿童的认知兴趣;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储备;发展学前儿童的熟悉能力。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帮助学前儿童树立准确的自我意识;帮助学前儿童认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提高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
4、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引导学前儿童感知、欣赏日常生活的美;加大学前儿童对自然美的理解和升华;关注详细直观、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美。 (结合社会现状,要学员自己阐释)
三、就《美国的一分钟教育法》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悟。(见课本89页)
回答的核心是:用情感去感染和教育孩子。可以对照我们某些家长的做法,老师的做法。也可以从东西方文化差异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假如你是学前儿童的家长,你将会如何运用这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你认为最需要遵循的教育方法是哪个?说出你的理由。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列材料,试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给予评析。
一天下午,妈妈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兴奋地告诉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妈妈急忙问:“老师为什么表扬你呢?”孩子说:“因为吃苹果时,我挑了一个最小的。”妈妈听了后气愤地说:“你真傻,我们家交的钱和别人家一样多,下次吃苹果时,你一定要挑一个最大的,把我们家今天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提示:妈妈和孩子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妈妈这样的教育将造成如何后果;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将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围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言之成理即可。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平时作业(三)答案
胎教的方法一般主要有音乐胎教、抚摩胎教、语言胎教三种。
1、音乐胎教。胎儿在宫内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由听觉器官和听神经来接受外界传入宫内的声波刺激。音乐胎教就是根据这一情况,从三方面进行:孕妇听胎教音乐;父母唱歌给胎儿听;胎儿听胎教音乐。
2、抚摸胎教。抚摸胎儿或轻拍胎儿这种方法通过孕妇腹壁传达给胎儿,形成触觉上的刺激,促进胎儿感觉神经和大脑的发育。抚摸胎教的方法包括:天天睡前听胎教音乐之前,孕妇仰卧放松,双手放在腹壁上捧住胎儿,依从上至下,从左至右顺序轻轻、反复做抚摸动作,一边抚摸,一边与胎儿讲话;在妊娠28周时,孕妇能摸清胎儿体型,可随音乐的伴奏,与胎儿的身体接触;抚摸胎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放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显得更加安谧、平和。
3、语言胎教。父母用语言与胎儿进行交流,给胎儿期的大脑新皮质输入最初的语言印记,在大脑中形成粗浅的记忆,促进其出生后语言及智力的发展。同时将父母的爱传给胎儿,对胎儿的感情发育有很大好处。语言胎教的方法包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孕妇所经历和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和肚子里的胎儿诉说;给胎儿朗读文学作品:那些想象力丰富、有趣的童话和寓言,都是孕期最合适的读本,阅读这些作品会带给孕妇有益的启迪;父母与胎儿对话:胎儿在母亲腹中,最轻易听到较低的声音,所以,孕妇可以邀请丈夫一起来参与宝宝的语言胎教。
二、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逆反期”?举例说明“逆反期”过度不好的危害。
答:儿童的逆反期一般发生在幼儿三岁左右,在此之前,幼儿完全依靠父母及成人的帮助,按照成人的指示去做。但到了三岁左右,幼儿忽然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这就是儿童的“逆反期”。正确对待处在逆反期的幼儿,有如下几个方法:1、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长不要主观、武断地对孩子进行训斥,应该分析孩子产出逆反的原因;2、赢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出现抵抗行为时,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试用儿童的目光看待事物,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逆反期的孩子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能够听从父母的建议或意见。3、给孩子适当选择发展的机会:家长对于反抗的孩子应该关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尽量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尽量创造一些条件满意儿童做各种活动的要求,使儿童有事可做。4、善于引导和转移孩子的注重力: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行为,家长也不能一味的满足、迁就,家长应该善于诱导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去做其他事情,而不要强迫命令,要用替代性活动满足孩子的独立需要。如果被孩子反抗,做父母的应该感到高兴,不能因为受此烦扰而祈求没有反抗期的出现。因为这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举例说明,学员自己举例分析。)
三、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及家教特点是什么?
答:1、一岁左右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家教特点:发展特点:语言开始萌芽;学习独立行走;手眼协调能力有所发展;有多种情感表现。家教特点:培养语言能力;培养运动能力;培养认知能力;关注安全问题。2、2—3岁幼儿发展特点及家教特点:发展特点:语言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得到发展;情绪情感的体验突出了社会性的发展。家教特点: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要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正确对待儿童的逆反期。3、5—6岁儿童入学时的发展特点及家教特点。发展特点:语言能力得到更大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初步形成。家教特点:组织和指导儿童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提供条件多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儿童求知探索精神;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创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四、怎样鉴别超常儿童?如何对超常儿童进行教育?
答:超常儿童是指在智力发展上明显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一般发展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别才能的儿童。超常儿童的鉴定,主要是运用观察与实验方法和智商测验方法。而智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对超常儿童进行教育,主要要重视几个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兴趣发挥特长;抓住要害期;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整体提高全面发展;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五、根据你所了解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题需要学员自己根据情况回答。
六、谈谈如何培养离散家庭儿童的健康人格。
答:走出离散家庭的阴影保持良好的心态;从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善待离散对方;让孩子多交朋友增加社会交往;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切忌期望值太高;严格合理的教育培养其自理自立的能力。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平时作业(一)答案
一、说说电视对学前儿童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电视是普及率最高、对学前儿童最大的媒体。电视是声像艺术,它有活动的画面、艳丽的色彩、美妙的音响、生动的形象,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学前儿童普遍喜欢看电视。电视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扩大了儿童的视野,促进了儿童的发展。研究发现,从几个月就接触电视的婴儿在一岁时就可以指着电视图像用语言表达其认识能力,语言能力明显高于不看电视的同年龄儿童。电视也是家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借助于电视和影碟机,可以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片和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各种节目。电视的普及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基本特征,它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儿童基本上都是在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但是,电视也给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尤其是一些家长为图清闲和安静,便将儿童交给了电视机,自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长久下去,儿童容易形成对电视的依赖,成为“电视儿童”,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第一,婴幼儿在心理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通过和父母进行情感、语言、信息的交流才能发展。如果在这个阶段,让电视陪伴儿童,实际上隔断了幼儿和人们的交往,使幼儿缺少人类的情感体验,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为不利。第二,电视主要是为成人服务的,电视中的许多节目,如爱情片、恐怖片、枪战片、武打片,学前儿童对此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但模拟性又极强,会增加儿童模仿不良行为的机会。同时,某些成人化的语言、行为方式也在儿童身上产生了,从而表现出某种“早熟”。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和天真烂漫,变得“幼年老成”。第三,迷恋电视的儿童,户外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减少。儿童失去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儿童的活动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这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第四,儿童收看电视是被动学习,迷恋电视的儿童较懒惰,少动脑。而且电视只能提供图像信息,而儿童今后的学习大量的是文字信息,所以,“电视儿童”往往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而成为学习成绩差、行为方式差的“双差生”。
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视学前儿童看电视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件事。“不准看”是不可取的,“放任自流”也是不对的。只有通过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安排健康的家庭活动,诱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以及推荐有益的婴幼儿读物,借助同龄人中榜样的力量,才能保证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其次,要保证孩子能够获取恰如其分的教导、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引,那么在面对外来的知识或信息时,就可以明辨是非。再者,家长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共同活动。电视是一柄“双刃剑”,只要家长懂得选取和引导,孩子们自然会获益良多。
二、联系具体实例,分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早期性与奠基性。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天然的早期优势。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是“人之初”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著名的“狼孩”事件。狼孩的行为大作、生活习性和狼完全一样,由于错过了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和童年期,即便是回到社会后,对他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也很难恢复人性。所以,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性。
2、全面性和广泛性。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是融合是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内容极其广泛、丰富。凡是与人、人生有关的一切知识,从刚到人间时的学吃奶、吃饭、走路、穿衣到学习伦理规范、社会知识、文明习惯、自然知识、生存技能等等,人们都是从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中学来的。远远超过幼儿园和社会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另外家庭教育十分普遍,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在一个社会中,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就必然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从婴幼儿到成长长大的过程,期间,父母所给予的教育的全面的,广泛的。
3、自然性与随机性。家庭是儿童的天然学校,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大量地渗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与活动、言谈举止、对人接物、日常家务劳动等等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伴随着自然生活的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家庭教育中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教材,更没有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对教育方法、方式的严格、明确地规定和对教育结果的检查与评定。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进行教育,方法十分灵活。从幼儿园的孩子看,没有那个孩子不对自己的父母依赖,没有那个父母不宠爱自己的孩子。而教育,正是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的。
4、亲情性与权威性。家庭教育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之上,这种天然的情感联系是其他任何教育不具备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也因为有了血缘关系,才有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和依恋。建立了权威性。在年幼的孩子心中,家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十分敬重家长,乐于获得家长的表扬,能自觉地服从家长的管教,这使得家长的教育往往具有强盛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幼儿园的孩子,还是依恋父母,服从父母的教育管教。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能见到很多。
5、持久性和连续性。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比,它是稳定的,无论孩子班级提升、学校更换,但家庭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风格、家庭生活的环境都不会变。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这种持续稳定的教育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进行全面、细致、系统、深入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效果是长期起作用的。我们成长的过程可以证实,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很多从小形成的习惯,至今还保留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中。
6、差异性和继承性。每个不同的家庭,形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孩子个性。家庭教育决定于家长的素质、生活氛围、儿童发展特点等等。家庭教育有其针对性,是一个家长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的;家教传统和家风也的不一样的。象钱学森所在的钱家,几十年间,由于钱家优良的家风,培养出了一大批对国家和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人文学者。这和家庭教育的风格有密切关系。
三、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学前儿童教育都具有制约作用。请进行具体的阐释。
答:家庭经济状况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制约作用: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行这种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类型的消费和家庭经济收入呈正相关。另外,经济收入的高低会影响父母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并间接地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发展。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有制约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学前儿童会感到安全、幸福、心情痛快。教育孩子态度的不一致,会导致家庭成员间的矛盾:非凡是主干家庭里,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教育态度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孩子教育问题,是目前司空见惯的情况。
四、有许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的孩子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而许多父母文化水平很高的家庭的孩子却与大学无缘。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有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但家庭教育责任感强,教育方法合适,或者是用自己勤奋的劳动来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成员间关系和谐,教育观念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能同心协力。因此,在困难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尽管父母水平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朴实勤劳的家风给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动力,他们能在学业上不断追求卓越,最终考上大学。
而也有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父母,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或是期望值太高,或不适合孩子的个性,或对孩子要求太高,教育不讲究方式方法,或根本没有基本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导致孩子叛逆心理严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品行上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就和大学无缘了。如果文化水平高的家长能虚心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更好地和孩子达成协商,平等关系,克服自身工作繁忙不顾孩子的问题,孩子教育成功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五、举例说说不同家庭结构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学前儿童能在这样的家庭中,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通过观察祖辈和父辈的行为进行学习,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但主干家庭中溺爱孙辈的情况,祖辈和父辈对教育孩子不同的观点,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2、核心家庭:是父母双全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教育者之间的思想容易协调,教育观念一致。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及学业进步。但是,这种结构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照顾孩子,相对顺利使孩子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品行上出现不良状况。
3、单亲家庭:即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或许是离异、或许是病故,这样的状况总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和打击。有时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与完整家庭孩子比,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孩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问题。
4、隔代家庭:即由祖父母代替父母承担教育任务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虽然父母都在,但一年甚至几年才看望孩子一次。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不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赖关系,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良好发展。
5、混合家庭:父母离异或丧偶后重新组合的家庭。由于没有血缘关系,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赢得双方的信任。而双方相处更需要磨合和宽容。
 
一、判定题:1、“我国封建时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 )2、目前,尚未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 (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研究怀孕到 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活动。 ( )
4、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伴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而产生的( )5、夫妻关系是组成家庭的第一种基本关系,是判断家庭的第一标准。 ( )6、家庭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最长久的社会群体。 ( )7、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建立,“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 ( )8、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年长成员对年幼成员进行的一种单向的教育。( )
9、社会化,简朴说,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 )10、家庭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 )
11、家庭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 ( )12、成功的体验是孩子建立自尊与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 ( )
13、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的原因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总在不断变化。 ( )14、做父母“实在是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陈鹤琴 ( )15、学前儿童最需要的是心理的安全感。 ( )16、观察学习是学前儿童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17、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18、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态度对学前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19、有求必应,是年轻父母对待婴幼儿的正确方法。( )20、“核心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管教,问题较多。 ( )21、教育是一种消费。 ( )22、父母经济收入的高低,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发展。 ( )23、家庭教育是家庭系统内部互动的过程。 ( )24、“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 )25、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 )26、全国妇联组织编写了《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丛书。 ( )27、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目的是为了获取功名,也就是现在的升学。 ( )28、孩子要是多元社会中生存、竞争、成功,需要学会自主选择。 ( )29、孩子扫地越扫越脏时,要制止他继续扫。 ( )30、孩子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到称“我”,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 )
附参考答案:
一、正确:1、2、4、5、6、7、9、10、11、12、14、15、16、17、18、21、22、23、25、26、28、30、
二、不正确:3、(正确答案在课本前言中)8、(正确答案在课本9页) 13、(正确答案在课本25页)19、(正确答案在31页)20、(正确答案在课本35页)24、(正确答案在课本38页)27、(正确答案在课本44页)29、(正确答案在课本52页)
一.名词解释1、家庭教育2、家风3.家庭结构4.家庭生活方式6.家庭教育的方法7、直接暗示8、间接暗示9、反暗示
10、自然后果惩罚11、低常儿童12、超常儿童
二.简答1、简述家庭教育的性质。2、简述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简述影响家庭教育目的确定的影响因素。
  1. 简述学龄前儿童家庭德育的内容。5.试述青少年儿童家庭美育和内容。6.简述家庭美育的任务。
7.简述家庭教育中的原则。8.简述家庭教育的方法。9.试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具备的能力。
三.论述1、.试述家庭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2.试述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优势。
3.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教育有什么影响?如何发挥期望的积极作用?4.试述家庭智育的任务。
5.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运用批评惩罚的教育方法?6.试述独生子女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7.试述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8.试述家庭教育开放的必要性及途径。
四.分析题(一)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父母闲暇了,高兴了,子女就是有不好的事,也纵容他;忙不过来了,不高兴了,子女就是有好事,也瞎骂一阵,乱打几拳。这又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了。”
请指出案例中父母教育的问题所在,并加以分析。(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总说过:“人之性情莫爱于父母。”同时又说:“皆见爱未必治也。”上述语言体现了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如何正确施爱呢?
(三)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早成才,成大才,有的家长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强制孩子实行“早餐”“多餐”。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教他们识字,算算术、背古诗、学外语;孩子还未上学就教孩子学习小学课本上知识;孩子上学后,学完学校的功课回家还要吃“小灶”、吃“偏饭”,请家庭教师给孩子教更深更难的知识,参加多种课外学习班如音乐、绘画等等,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给喘息的机会,恨不得把孩子迅速培养成为一个神童或无所不知的全才。
在家庭教育中的这种做法是否恰当,违背了什么家庭教育原则?应该如何去做?
(四)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当着严厉家长的面,就象耗子见了猫,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申,当着温和宽容的家长的面,则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对家长的管教置之不理。
请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什么危害?在家庭教育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五) 在家庭教育中树立什么样的家长威信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威信就是说一不二,绝对服从。在具体的做法中,有的以重压获得和维护自己的威信,有的以高谈阔论讲大道理获得和维护自己的威信,有的以物质刺激获取威信,有的不惜以贬低别的家长作为抬高自己的手段等等。上述观念和做法有什么不妥?应怎样建立和维护家长的威信?
分析题提示:(一)这是家庭教育中父母易感情用事的典型表现。
第一种偏向指的是娇惯溺爱。第二种偏向是操之过急
克服这种现象的做法:加强自身修养,要有理智,自觉克制无益的感情冲动,保持冷静,注意科学教育孩子。
(二)体现了理智施爱的家庭教育原则。1.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2.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统一3.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
要求作必要的阐述
(三)违背了家庭教育中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根本上违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2.不操之过急,循序渐进
(四)这是家长对待子女教育中态度不一致教育不统一形成的。1.易形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等不良习惯。2.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态度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1. 具体做到:家长对待子女态度一致,一视同仁;对待子女的态度一以贯之。
(五)1.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是威信而是一种特权意识,在教育中没有任何积极作用。2.上述做法也都不正确,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在教育上不会发挥积极作用。正确的做法是:以身作则;克服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残余;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家长间的互相支持。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2、家风:指一个家庭在多少代的蕃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传统。
3、家庭结构:是家庭诸分子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
4、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家庭美育的任务。
A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艺术作品的美B布置优雅的家庭生活环境,陶冶孩子的情操C给孩子的穿着打扮朴素、大方、美观以感染孩子D让孩子参加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创作等实践活动E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
2、简述家庭教育中的原则。
A理智施爱 爱而不娇B量力而行,循序渐进C态度一致 教育统一
3、家庭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给子女自主的权利,让他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父母要接受子女的教育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教育有什么影响?如何发挥期望的积极作用?5C1
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作用越大,对自己成就的愿望也越强烈,结果会导致他们学业成绩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如果家长对子女没有什么期望,任期自由发展,子女也不会有上进的愿望。
正确发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在一定限度内,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越大;但绝不是说期望越高越好。如果这种期望带有盲目性,超出了孩子的实际发展能力,这样的期望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须做到科学理智,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自身的能力,不能盲目攀比。
2、试述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中就注意哪些问题正确估价自己的孩子
答:开发智力做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发展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清醒谦虚,正确对待荣誉
试述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优势 4 B1
  1. 家长须有高度的责任性,增强教育意识,关心子女,主动了解研究子女
  2. 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平等对待子女,取得子女的信任
  3. 注意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洞察子女思想,根据其行为表现做出恰当判断,以此作为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依据。
四、分析题(24分)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当着严厉家长的面,就象耗子见了猫,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申,当着温和宽容的家长的面,则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对家长的管教置之不理。
请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什么危害?在家庭教育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这是家长对待子女教育中态度不一致教育不统一形成的。(4分)
易形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等不良习惯。(适当分析,4分)
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态度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4分)(原则阐述6分)
具体做到:家长对待子女态度一致,一视同仁;对待子女的态度一以贯之。(6分)
达日县| 大石桥市| 临邑县| 临沧市| 磐石市| 云安县| 武乡县| 黑山县| 乌鲁木齐市| 南康市|